对王小帅来说,“贵阳”是很特别的地方。他祖籍上海,出生两个月就跟着父母到了贵阳参加“三线建设”,直到13岁才离开。他童年的全部记忆就是大山、山里的工厂、工厂里的职工。那段记忆给他的感受很复杂,作为生长在那儿的孩子,他怀念那段生活。而作为父母生活的旁观者,他也清楚那段日子对父母的改变。
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做三线建设,有记者问:那会儿的“三线”到底指什么样的地方?跟今天常说的“三线城市”区别在哪儿?
王小帅回答:现在是垂直划分的,从大城市到小乡镇。那会儿的“三线”是横向的,是防线,“三线”是第三道打仗的防线。海边就在一线,国家受侵略往往是从海上或陆地之间的交界打过来的,这都是国防的一线,“三线”就是中国的内部。
王小帅13 岁从贵州离开,有没有过不想走的念头?王小帅回答:少年时期都是这样的,就是对离开有点不太理解,实际上那个时候我们是在山里,我对山外的世界是一无所知,我的世界可能就是这么一片山、月亮和太阳,没有可能人间还有别的地方。所以要走的话,就是特别不认可,如果小点还好。13岁要离开时脑子后面已经有点反骨了,会觉得“为什么要离开自己成长、生活的地方”。
也有留在贵州的,留在那儿的那些人后来怎么样了?王小帅回答:人是特别能适应的动物,那边的人真的留下以后,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的社会关系慢慢沉淀下来,就习惯了。人很容易向命运妥协,某些所谓的抗争可能是自己的主张,但大部分都是随着机缘变化。个体是很弱小的,在强大的社会面前很快就适应了。现在看,在那儿的第二代、第三代,我觉得不差,因为过去中国的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的落差很大,在城市里的感会好很多。相反,现在说北京堵车、空气不好,那边的空气好,一年四季如春。人在不断调整,这就是人生命力的强大。拍了《青红》和《我11》之后,我就不太愿意用一种在这边城市的眼光来观望留在那儿的人,其实大家很平等,他们愿意承认自己很好,不愿意把过去的伤疤再揭出来,再重新伤一次。
有记者问:你如何看待你父母的过去?王小帅回答:现在的我们做事情,或者我相信自己要做的事情,我想有自己的判断,和自己的决定权、选择权,可是他们这一代人完全没有。他们在各种运动和历史的变迁中活着,从大的角度说是为祖国做贡献,具体到生活中他们想的也就是能不能加一点奖金、多吃一口饭,这是人的基本生存形态,谁都脱离不了。我从我的角度看父母,会觉得可惜,父亲母亲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愿望,都成了一种奢望。我妈妈还好,从工厂到工厂,仍然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我父亲学戏剧,当时彻底地被打断,稀里糊涂这辈子就过去了,挺可惜的。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