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个叫“不加V”的微博很有名,那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木子美。很有个性的不要那个什么V,充分相信自己内容的力量。另一个不屑加V的是王菲的微博,即便粉丝数突破千万,人人都知道这是王菲的微博——Veggieg,她还扮演着自己“路人一枚”的角色。最真实地演绎了什么叫“云淡风轻”。有人说她这是另一种包装,即便如此,那也是最最高明的包装吧。最有趣的是章子怡的微博——稀土部队。虽然在她担任《中国最强音》导师时加过一阵子V,认证为“著名演员章子怡”,但节目结束后就迅速取消认证,哈哈,好像这个V是个炸弹一样。
她们都是大牌。名气对于她们来说就像钱对于李嘉诚一样——多个零少个零都无所谓了。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己微博加个V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吧。比如有人设想如果林黛玉和贾宝玉在微博时代上演“宝黛初识”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宝玉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开博客?”黛玉道:“不曾开,只上过一年饭否,用了几日新浪微博。”宝玉又道:“妹妹ID是哪几个字?”又道:“可也有V没有?”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V,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加V是件罕事,岂能人人有V的。”哈哈,这个V都成了宝玉的那块象征着出身高贵身份的劳什子玉了。
这其实也是微博设V的初心。微博一开始邀请明星和名人加入开设微博,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认证后的用户在用户名后会加上一个字母“V”,以示与普通用户的区别。这就是V的由来,认证的人物主要是各行业的明星、企业高管和重要的新闻当事人等。当然,在微博这个虚拟世界里,不加V就会放肆,但加V就是克制。但网友们还是趋之若鹜地找到各种由头去加V。这件小事还是有着强大诱惑力的。它成了身份的肯定,成了区别一般普罗大众的标签。加了V的成了某种意见领袖,粉丝少的就当黑板报,粉丝多的就当畅销杂志。有了这个V的加持,一呼百应的感觉很爽。
但万万没想到,事情发生了变化,V变得不那么高不可攀了。首先某些路人因为某些有趣的事加了V——几年前深圳一个孕妇突然羊水破了,第一件事不是打120去医院,而是忍痛发了条微博“羊水破了,女儿要生了。”引发围观,从生产到孩子满月,一直被人在微博关注,并意外引发“为什么会提前知道孩子性别”的大争论。此一役让微博知名度大增,也特别给了这个新妈妈“微博生子当事人”的加V认证,成了“非重大新闻当事人”加V的代表人物。接着加V就脱去了它高大上的外衣,从文艺青年变成普通然后是2B青年:普通如某公司某科员可以认证,某小学某语文老师也可以认证;然后是奇葩认证,比如“武汉被偷自行车当事人”,“网络红狗的主人”也认证了。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东风小学2011上学期优秀班干部”的加V认证,我知道全民加V的时代到来了。
加V这件小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它变得像阿甘的那盒巧克力,摸出的下一块不再总是“很有名”,而会是各种各样的“很有趣”。
微博加V的历史虽短,但那也是分了好几个阶段的。这就和洋快餐的命运是一样一样的。最初是逼格的构成因素,接着有人奇葩得在那里办婚礼,再后来就成了“快速填饱肚子”还不错的选择。自始至终也担负着“国民洗手间”的荣耀和隔三差五爆出负面新闻。
最初一两年加V的人群现在叫大V,混迹在如今多如牛毛的加V中,那是加V微博中的VIP。用郭德纲的话说那就是VIP中P。赵薇诞下女儿后只留了一个“哇”字,半小时之内吸引了超过1500粉丝留言,韩寒第一条微博仅是个“喂”,立即评论上万,那还是玩微博的人不多时候的记录。现在一个韩国唱跳男团成员鹿晗发条微博,粉丝疯狂留言。根据吉尼斯主页显示,据统计,他2012年9月10日更新的微博,截至2014年8月5日共有评论13162859条,成为世界第一,创造了吉尼斯记录。
在加V微博还是稀缺资源时,在路人微博上曾流行过一个游戏,叫“秀秀回复我的第一个加V的”。游戏内容就是被某个加V人士回复了,然后拿出来显摆一下。不过那时候加V的门槛高,随便拉出一个来也都算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咖,所以能被他们回复,就算你再高冷,也起码有点小心跳了。记得平时回复量基本为零的我,某天发现回复数量忽然爆棚,原来是是台湾名人陈文茜回复了我,于是别的粉丝也跟着回复转发,引发了我微博生涯回复量的最高峰,至今还无法逾越。
微博上第一个加V的,据考证是“微博小秘书”,认证于2009年8月30号零点,并于25分钟后发了第一条微博:“呃,你可以当我是个机器人…… ”,转发量为58个(可能都是新浪员工),评论量是104条(沙发板凳地板坐的貌似都为新浪员工)。一诞生,加V就透着浓浓的官方味道,是法国拉菲,不是牛栏山二锅头;是依云矿泉水,不是家里凉白开。所以大家都只能仰望——哇,你加V了。一起毕业的同学,有人加V了。于是在同学圈里议论,这家伙是同学圈里第一个成名人的吗?一个单位的同事,想加V?没有职务不行,有职务低了也不行。就比方像凤姐那样说自己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家乐福收银员)来加V也是不行的,她最后的加V头衔是“网络红人凤姐”。从“500强员工”到“网络红人”的历程,凤姐走得多辛苦大家都知道,这个V加得多么不易!
那个时候,这个V不是你想加,想加就能加。
也就在不到两年前,有记者问微博相关人士,怎么才符合加V条件?官方回答是这样的:1、有一定知名度的娱乐、体育人士 2、公众熟悉的某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 3、名企高管 4、知名公司、媒体、机构 5、重要新闻当事人 6、未在上述范围内的,容易引起身份混淆的其他自然人或者机构。
对于平头百姓,看上去还是那么遥不可及。不过随着玩微博的人越来越多,V的神秘感也被摊薄了。原来还是会所里的真皮沙发,现在就成了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那个一个坑了。加V也完成了从身份到身份证的转变。有工作吗?有工作就可以,财务、销售、采购,或者就干脆笼统叫职员;没有工作吗?自由职业者也行啊,自由画家,自由撰稿人;就不工作了呢?也可以,可以加“前”某某某,比如前某某公司职员;干脆就从来没工作过呢?邻居翟大妈,是小区广场舞领舞,赶时髦也弄了微博,还加了V——某某社区老年艺术团干事。
不过微博“加V”认证,既满足了路人们追求话语权、赢得更多粉丝数的追求,也相应地对用户的言论有了一种潜在的约束。很多人感觉,一旦“加V”认证,意味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加了V就不敢乱说话了”。公众人物都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而广大加V的“伪名人”们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