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 卖螺蛳粉有啥不一样

  在新一期韩寒的“一个”APP中就能找到他的文章,马中才和韩寒一样出身自新概念作文大赛,是金奖得主,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种“螺蛳粉”,在网上13天能卖出去1万碗,有个澳洲老外花1000多快递费只是为了买26碗“螺蛳粉”,两者的主角都是一个人。

  做一碗记忆中的螺蛳粉

  生在湖南却从小在广西长大的马中才,对于当地特色的螺蛳粉情有独钟。马中才第一本小说《黄了青梅》中说,在南宁上学期间,就爱上了螺蛳粉,给《萌芽》写的好几篇文章也提到自己晚上经常以螺蛳粉为宵夜。“对螺蛳粉很有感情,不知不觉就写到了自己的小说里。”

  2008年硕士毕业后,马中才在北京文化界打滚多年。当时,和他一样出自“萌芽系”的郭敬明早做总编了,韩寒也早当车手了,马中才虽然也出版了八本书,但想在文化圈混出名堂的他和另外几个文青一起开起了文化公司,但现实是残酷的,第一次创业却失败了,以文为生的理想破灭。

  是继续写下去当个有那么点尴尬的作家,还是不和自己身背的虚名较劲,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他很迷茫。

  马中才常常和广西老家那边的朋友打电话保持联系。有一次他跟柳州的同学打电话,正好对方说在吃螺蛳粉,马中才一听,突然触动了他心里那份回忆,馋得口水都流了,就特别想吃。然而这种在广西极为常见的食品,在北京却很不容易找到。

  马中才把近年来写书攒下的10万元钱全部拿出,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盘下一个小门面。2010年7月,“螺蛳粉先生”在海淀区蓟门里正式开业。

  文艺范十足,招来大批吃货

  同样是卖螺蛳粉,在广西很多城市处处可见其店铺,可是老生意被马中才做出了“新概念”。

  不发传单,不打广告,但有相当一部分顾客口口声声说是“慕名而来”,这家螺蛳粉店究竟有什么推广和宣传的法宝?其实,小店的红火也跟微博离不开关系。“多年以后,你会不会想起这样一个夜晚,那时我们在北京,时值秋季,在螺蛳粉先生家门外的空地,支上桌椅,就着灯光和月亮,叫上三五好友,来一碗火辣火辣的螺蛳粉,就着漓泉,我们一起喧嚣,一起欢乐,一起书写那些肆无忌惮的青春……”这是马中才的一条微博。

  曾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马中才,是个超级文青,将140字的微博写得生动好玩可谓强项。

  马中才平时留心观察顾客,在微博中看到粉丝晒的螺蛳粉照片,就会想起顾客到店的场景,用这种方式回复粉丝的微博,会产生浓厚的亲切感。他说:“螺蛳粉先生只不过是故事中的一个地点,每天都有各种故事在这里上演。留心观察这些有故事的人,展现在微博中,跟粉丝特别有共鸣。”于是在他的微博中,诞生了“螺蛳粉先生家的顾客”这个栏目。

  马中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富有特色的人物展现在粉丝面前,活生生一部微小说。“‘肥肠先生’每次吃粉都要加肥肠,遇上店里搞活动送小礼物,他会跟我商量能不能把礼物换成肥肠;‘二锅头大叔’每次来都要带一瓶二锅头,并且要求我们把米粉煮得软软的,煮成像粥一样。”这些虽是市井小事,却被马中才讲述得津津有味,充满了人情味。

  作为“螺蛳粉先生”,他结识了许多“吃货”;作为作家,他有不少媒体朋友,这让他在推广螺蛳粉时,拥有了一般螺蛳粉经营者所没有的资源优势。有了自己无数的粉丝,柏邦妮、蔡骏等名人都是座上常客,饕餮一番难免要在微博中晒晒。那些大V们吃完习惯性就会点个赞,名人效应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新的吃货们。“每当有名人@了我,当天的粉丝数都会有3位数的增长。”随着螺蛳粉先生越来越火,名人效应愈发明显。

  马中才顺势而为,吃螺蛳粉送话剧票,拍照送螺蛳粉,发微博讲故事,不用老板吆喝,吃货们吃完自动就转发再评论,很快文艺范十足的螺蛳粉先生把自己的店鼓捣成了个文艺吃货的小据点,有年过端午节,送得没礼物了,马中才硬是把自己家人包来过节的粽子也送了个精光,大家齐欢乐嘛。

  因此,尽管只是某小区菜市场里的小门店,每天从各地专程来吃粉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除了周边的客人和北京的客人,也不乏从内蒙古、长沙、天津等城市慕名而来的。”马中才说,“微博的力量比发传单更有效,很多顾客还成了朋友,到了店里会先去‘微博留言墙’,看看哪些朋友又来过了。”

  据说,在这里吃螺蛳粉的顾客有一套一模一样的程序:先在店门口合影留念,进店后再一顿狂拍,随后发微博一阵狂轰烂炸,然后买碗粉,再一顿狂拍,再发微博轰炸,最后才美滋滋地吃进肚子里,似乎只有这样才不会浪费这碗来之不易的螺蛳粉。

  无意中,马中才成了把柳州螺蛳粉推介给全国人民的网络推手。2009年,他搜索百度与螺蛳粉相关的内容,只有9万多条,而现在,已经有130多万条。其中,央视导演陈晓卿便是从“螺蛳粉先生”了解螺蛳粉。“可以说将柳州螺蛳粉拍摄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绝对有我一份功劳。”对之,马中才非常自豪。

  更有趣的是,因为开这家小店,还引来了马中才以前的很多作家朋友前来看望。“记得我刚开业那会,悬疑小说大师蔡骏专程从上海来北京,来尝一尝老朋友小店的螺蛳粉,让我深受感动。”他说。

  一年后,劲松分店也开起来了。

  文艺青年的生意经

  2012年马中才结婚,漂亮媳妇是广西人,他乐得高兴,重返这块让他留恋不已的地方定居,突然又冒出来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不开家网店呢?无非就是把我的螺蛳粉换成个真空包装嘛,我的调料配方还是一绝嘛。

  马中才找了个朋友一起研究如何改装产品,克服了技术性难题后其他就不是问题了。为了确保螺蛳粉材料的新鲜正宗,马中才将淘宝店大本营设在广西。

  2013年3月18日,声名在外的“螺蛳粉先生”网店就开张了,与北京的实体店同步运营。早上客服还没把凳子坐热呢,闻风而至的新老吃客们,一拥而进,下订单,晒收货,完了还必须拍照留念嘚瑟吃上了“螺蛳粉先生”的幸福感,跟旋风效应一样,每天吃货们下的订单,都让马中才和二十几个团队伙伴干到了半夜,最后就连前来收货的快递小哥都看不下去了,脱了手套默默也加入了包装的行列中来。

  就连央视主持人、体育明星、音乐人等,都成了他的客户。有个澳洲老外花1000多快递费只是为了买26碗“螺蛳粉”。“让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也能吃到家乡的味道。” 马中才认为螺蛳粉是世界的,他希望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吃到。

  这家网店开半年就做到了两皇冠,在螺蛳粉行业里排列第一。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