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店成了北京旅游点
北京前门的廊房二条胡同狭长破旧,从各种烤肉铺、涮羊肉店和爆肚店飘出来的香味弥漫着整条巷子。巷子里有一个面积不足二十平米的书店,在噪杂的胡同熙攘的人群中显得很不打眼且不合时宜。但在大多数实体书店惨淡经营的时候,这个在闹市区的书店却活得优哉游哉,营业五年多,成为实体书店的一朵奇葩,不久前还和恭王府等北京知名景点被《北京旅行指南》推荐为北京21个好玩的地方之一。
前门的这家书店有一个霸气侧漏的名字,叫做“正阳书局”。书店里没有新书也没有畅销书,摆放的都是记载老北京文化的旧书,新善本、旧期刊、老剧本、京味儿小说、旧地图老照片……几千册旧书堆得满满的。还有各式老北京的旧物件,兔儿爷、砖雕、老门牌、门礅、货郎鼓等等。不足二十平米的书店只留了一条窄窄的过道。
南来北往的客人,来到正阳书局不管买书还是不买书,掌柜崔勇都会热情招呼“您要什么书?”,客人离开时,崔勇会送到门口,“今儿算认识门了,得空您常来啊。”他说:“在北京就得说北京话,短了一口就不叫北京,也透着亲切。”崔勇的这一口纯正的京片子,让那些专门寻找老北京词汇做录音库的人也感到惊讶。顾客想要淘什么样的书,崔勇都能给予指导,想知道前门楼子有多长多宽多高,可以看看瑞典人《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如果对老北京的鸽哨感兴趣,可以看看王世襄的《北京鸽哨》,不适应北京干燥的气候,崔勇还可以帮你找到从紫禁城里传出来的秋梨膏药。在正阳书局,不仅可以淘到好书,掌柜的还会跟你热情地介绍许多老北京的故事,北京土语中的儿话音怎么发,老北京哪里能听戏哪里能听相声,胡同的名字有什么来历……不管是对北京土著,还是对在北京工作来北京旅游的人来说,这个不足20平米的小书店里藏着一个古老的北京。
开家旧书店,把“家”弄明白
书店的掌柜崔勇是一个地道的北京小伙。到他这一代,崔家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六代了。他的高祖是清代的翰林,曾祖留洋海外,到了祖父这一辈家道中落。崔勇老家在琉璃厂附近的大安澜胡同,有一个三进的院落。解放后,房子被收归国有,他们搬到了大栅栏地区的甘井胡同。出生于1983年的崔勇在前门长大,直到2007年,崔勇都不怎么关注北京古老的历史文化。
2007年前门拆迁改造,崔勇家也在拆迁范围内。搬家时崔勇翻出了一些老物件,有先人在老宅里拍摄的四世同堂全家福,有曾祖父撰写的家族回忆录。不管是父亲还是祖父此前都没跟他讲过祖上的荣光,他觉得对家族的历史陌生,对北京这座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也不了解。他突然有了要把“家”弄明白的冲动。崔勇对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家族的历史出发,他对老北京的文化也关注了起来。他萌发了想把一些记忆留存下去的念头,他说:“因为我从小就是在这里玩大的,可以说正是拆掉的这些老房子看着我们一茬茬的人长大的,而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老房子一片片地被拆掉。”这位学信息工程的工科生,一头扎进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料之中。他见天就到潘家园、报国寺各类旧书市场淘旧书,不到两年多的时间,崔勇就淘到3万多册书,有清代的、民国的,还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
2009年,廊房二条胡同已经成为日益兴盛起来的小吃街,崔勇这个“以前特别不喜欢看书的”的人辞去了在外企的高薪工作决定开一家书店。为了这事,父母差点同他闹翻。书店选址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不该选在小吃一条街上。一家旧书店开在小吃街,多少不太搭调,“这里是开饭馆的,哪有开书店的?”他在胡同里“趴”了两个月,对来往的客流进行了分析,发现这里确实不适合开书店,但是他又觉得没什么地方更适合开个这样的京味书店了。对于他来说,“廊房二条”是一块宝地,这里是过去的金店、银店、玉器、首饰楼一条街,自晚清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京城玉器、古玩店聚集之所,卖非常高级的奢侈品,早年间拉洋车的都知道这儿可不是一般人都能进来的。他只是希望用商业的模式,留下老北京的记忆。
淘书无他,就是舍得花钱花时间
不过,2009年开业后的两三年里,书店的生意都不算太好。当时前门这块的改造还没有完成,客流量不大,而每年的房租却要花上好几万,每个月都要亏一两千块钱。由于经费紧张,他雇不起店员,日常经营都靠他一个人。他既是东家、掌柜还是伙计。前门改造完成后,来前门游玩的游客多了起来,崔勇的客流量也大了。前门的改造也推动许多人更重视和回忆老北京的文化,政府对书店的关注也多了起来,一些政策上的扶持越来越多。旧书成了时髦,几年间,崔勇卖掉了几万本书。
网络的冲击和阅读方式的变化给所有的书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冲击,对于崔勇来说,这些因素都是不可逆转,无法操控的,他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书店特色更加鲜明,立足北京地方文化,让读者在正阳书局感受到更多的北京味道,在这里找到更多老北京的记忆。他所要满足的不是一般的阅读需求,而是人们对老北京文化的检视。这些都不是能从网络书店或者电子书中得到的。
目前,书店的书籍已经超过了9万册,这些书大都是崔勇一本一本淘出来的。崔勇淘书没有别的诀窍,他舍得花钱,通常愿意比市面上多花一倍甚至几倍的价格买旧书。他也舍得花时间,开书店以来他的工作时间比以前在公司上班长多了,多数时间他都用在了淘旧书上。正阳书局的旧书中,很多都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在这里,老北京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各个时期的研究北京的胡同、城楼的著作,一应俱全。康熙27年的《日下旧闻》,记录了早年间老北京的历史。《北平电车公司复员周年纪念册》详细记录了北京电车的来历,运行图、工人数量和月里程碑等。在别的书店甚至图书馆、资料室找不到的书,说不定能在正阳书局给翻出来。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一次排曹禺的话剧,在北京人艺图书馆都没找到的民国剧本在这里找着了,一个早年在琉璃厂做掌柜的故宫专家,在这里还找到过记载他爷爷早期资料的文献。
书店名气大了之后,也有人主动把好书给他送过来,甚至有光顾过这个书店的人从海外给他寄好书,更多的人愿意把拆迁时的旧物件送到正阳书局来,他们觉得这里是它们的归宿。崔勇收集的内容也从北京的旧书向其他诸如金石拓片、老字号实物拓展。不过这也越来越考验他的眼力,搞古玩这一行,一是要眼学,二是要博学,有师傅带,但崔勇却全凭自学。渐渐的,崔勇在古玩圈子里也小有名气,还成为北京市史地民俗学会最年轻的会员。京味作家刘一达、知名记者王军、相声演员孟凡贵、徐德亮、人大清史专家王政尧等都成为了正阳书局的常客。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正阳书局关注北京文化,崔勇接二连三地邀请相声演员、文化人士举办公益文化讲座。付不起正规会议室动辄上万元的租金,崔勇就联络居委会,把不远处东来顺饭庄的借了过来,赶在上午开讲,在人家中午营业高峰前就结束。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