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军,中国第一个在英、美、法、德四国拥有独立出版社的中国商人,不仅将中国版外文图书送上海外发行的排行榜,还卖到全球100多个国家。他也因此被称为“民营书商海外第一人”。
有人曾经研究为什么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无法把握,答案是:因为机会总是乔装成“麻烦”的样子,而麻烦来临,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逃开。黄永军是个麻烦人,但是他不怕麻烦,他是个聪明的商人,牢牢抓住麻烦后面的财富。
寻找机会不如自寻麻烦
黄永军爱折腾。年少时,从浙江出发,直奔北京。做过餐馆服务员,推销过洗发水,干过印刷厂里的排版工……最后,从一家出版社的普通员工,折腾成北京求是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业内小有名气。
小有名气,太不够意思。黄永军想做大做强,只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图书市场逐步萎缩,机会难寻。“为什么国内引进国外版权图书那么多,而中国图书向海外输出版权的却少得可怜?”一个大胆的念头在黄永军脑海中闪现,“为何不在海外开家出版社,直接把优秀的中国图书拿到海外出版,发行全世界?”
爱折腾的人,也是麻烦人。黄永军要带两名下属去国外考察市场。没有人愿意跟他去。跟黄永军出差,是件吃苦不讨好的麻烦事,他可以步行,可以睡地铺,可以身无分文却敢走进高级餐厅来一份快餐,最后说服老板为其刷两个小时碗筷充当餐费。更何况,这一次漂洋过海,还不配翻译。
下属拿到了一份数据:中国版外文图书,虽然可以进入海外大众市场,但由于翻译成本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实际出口量每年不过100万美元左右,没有利润可言……为了打消黄永军异国他乡自讨苦吃的念头,下属还拿出另一份数据:虽然中国的出版市场逐渐萎缩,不过每年依然有1000多亿元的发行规模……
数据翔实,黄永军深信不疑,却话锋一转,对洋洋得意的下属说:“不过,我还是得亲自去验证一下。”
就这样,2008年3月,黄永军领着两个不情不愿的下属去了英国。英国人均图书消费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而爱丁堡更享有“世界书都”的美誉。到了爱丁堡,下属发现黄永军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不仅没有去当地的出版机构,就连书店都不曾进。
黄永军带着下属不停地坐公交车、地铁,只要是看到金发碧眼的老外捧着一本书看,也不管他到底是哪国人,径直走过去用蹩脚的英语问对方,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你在哪里买到的这本书?你对中国的印象如何?有一次,在地铁站看见一位候车的英国女士在看《末代皇后》,匆匆要了对方的电话,竟一连三天邀约对方到咖啡厅聊天,与她探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黄永军是商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狂热分子,迷恋戏剧、功夫、剪纸。黄永军起码与300多位英国人搭讪过,得出“80%的人都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有45%的人想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情况,还有32%的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23%的人需要有关中国的专业书籍”。黄永军看到一个庞大的市场。
调查完读者,黄永军开始调查书店。从爱丁堡到伦敦,接着又去了利物浦、伯明翰……几乎踏遍英国所有城市。在拜访过的35家主流书店里面,只有3家有中国出版的英文版图书,却因为装帧、内容陈旧,翻译错漏百出,根本无人问津。
数据永远比想象更有说服力。只不过在随同黄永军考察的两位下属看来,花了这么多钱折腾回来的数据,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海外调查公司得到。
爱折腾的人也是麻烦人。考察两个月后,下属回到国内时身心疲惫,黄永军却兴奋不已,美滋滋地坦言他在自寻麻烦中觅到了商机。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
2008年11月,黄永军在伦敦注册了新经典出版公司。战略的第一步,需要在当地找到合作伙伴。黄永军首先想到了英国著名出版家Nicken。黄永军通过Nicken的经纪人联系过很多次,都遭到了拒绝。外籍员工迈克直言不讳地告诉黄永军,Nicken是个麻烦人物,高傲冷漠难以接近。黄永军回答,那我就给他制造更大的麻烦。
于是,黄永军没有预约,以快递员的身份闯进了Nicken的办公室。岂料,Nicken十分佩服黄永军的单刀直入,却鄙夷道:“你们中国人在欧洲卖鞋子、打火机、指甲刀,但是你们懂什么叫做出版吗?”
黄永军没有死缠烂打,强者的藐视对于从不屈服的弱者来说,是打磨更是力量。
外国人对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感到震惊也充满好奇,这让黄永军找到了出版方向。回国后,黄永军物色到三本书稿:《思考中国》、《投资中国》、《赢在中国》。这三本书被黄永军定义为“中国系列”,内容的针对性和权威性都有了,如何翻译成英文,让海外读者阅读起来感觉不是隔了那么一层,这是一个挑战。
节俭的做法,是请国内高手翻译,然后再拿到国外出版,缺点是东西文化以及语言的差异,使得海外读者阅读起来,有点隔靴搔痒和莫名其妙的感受。如果肯花钱,就请国外的专家来翻译,每1000字需要支付120英镑的稿酬。前者省钱,很有可能读者不买账,无人问津;后者烧钱,但卖书的钱可能还不足以支付翻译稿酬。
彼时,黄永军的英国出版公司只有两名中国员工,此刻,他们面对三本书稿束手无策。黄永军安慰员工: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等等看。
创业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的就是在遇到麻烦时的一点点自信与坚持。黄永军在和国内翻译聊天的时候,闪现出一个取长补短方案:找国内翻译,然后请剑桥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对译稿加以润色、审核。这样,既可保证图书的翻译质量,又可以节约成本。2009年,“中国系列”在伦敦书市一炮走红,跻身畅销书排名榜前十名,这在英国图书市场史无前例。
2010年4月的伦敦书展,国内有40多家出版社获得邀请。不巧,开展前冰岛火山爆发全面影响欧洲,几乎所有国内出版社出于安全考虑放弃参展。麻烦当前,黄永军再次看到商机。无论家人、朋友、同事怎么办,就是没能打消他前行的脚步。直飞的飞机停航了,黄永军就从香港转机,没想到赶到香港时,也停航了,最后借道日本才一步三折飞往伦敦。一路上,每人还背着几十斤重的样书,叫苦连连,埋怨黄永军自找麻烦。
“伦敦书展是全球最著名的国际书展,影响力覆盖全球,新经典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绝对不能缺席!”这是黄永军意志坚定的唯一理由。
虽然火山灰事件给黄永军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不过,比起收获,这点麻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几乎没有国内同行的竞争,黄永军接到雪片一般的国际订单。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