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花更多时间谈论世界局势和生活意义,更少去扯天气怎么样的话,你会更快乐么?
这听上去有点违背人们的直觉,但亚利桑那大学的心理学家马赛厄斯·梅尔(Matthias Mehl)却告诉我们,一个人每天花更多时间聊聊有深度的话题,而不是闲聊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更快乐,梅尔之前发表了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论文。
梅尔说:“我们发现这很有趣,因为实际生活当中人们的感知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子——人们可能会这样说‘别烦恼,开心点’——只要你浮于生活的浅层,而不是潜入对存在意义的探究,你就不会不快乐。”
但他主张实质性的交谈其实对幸福至关重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人类就有这样一种驱动力,要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意义;
其二,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都需要与他人交际。
“参与有意义的交流,我们便将交流产生的意义置于这样一个相当混沌不堪的世界之上,于是世界有了秩序,我们的内心不再彷徨。而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一旦你寻到意义,你便与知己心心相惜,有了一方寄托的田地,而我们知道,人际间的联系感与相容感为幸福之核心。”
梅尔博士的研究论文规模不大,而且也拿不出证据说明交流的内容与一个人是否快乐之间有着什么因果联系。但这还有B计划:梅尔将会让人们每天增加有实质性内容的交流数量,减少闲聊的时间,反之亦然。
在研究当中,有79名大学生(32名男童鞋和47名女童鞋)参与,并同意携带一只电子激活录音机,录音机的麦克风别在衣领上,每12.5分钟记录一次30秒的录音片段,总共持续四天,这就是梅尔博士所谓的“日常生活的声音日记。”
然后,研究人员对录音带进行逐一检查,将交谈片段划分为闲聊,比如天气怎样又或者是看了什么电视,以及更实质性的交流,比如社会时事,人生哲学,浸礼会教友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区别,又或者是教育的角色。有关电视节目的谈话未必总是被当做闲聊,如果聊天人对人物及其动机有做分析的话,这也会被归类为后者。
但是还有很多的谈话更生活,前面两种分类都不适合,这包括问你家庭作业做好没有,谁应该出去倒垃圾诸如此类。梅尔博士说,总的来看,大约三分之一的谈话内容属于实质性的交流,闲聊的大约为五分之一。
但是,梅尔博士说,研究当中最幸福的人,实质性交流的数量是不幸福的人的两倍,而闲聊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幸福与否的区分基于参与者对生活满意度的自我报告,其他的幸福测量以及了解参与者的人的报告。前者几乎日常生活当中每两句话(也就是45.9%)当中就有一句是实质性的,而后者的比例仅有21.8%。同时,闲聊占前者交流数量的比例仅有10%,这近乎是后者比例(28.3%)的三分之一。
接着,梅尔博士想要知道,如果人们能够有意做更多实质性的交流的话,这能否让他们更加快乐。“这并非轻而易举,就像每天吃药一样,”梅尔博士说,“但这却总能激发我的兴趣,接下来的五天,我们让他们每天多一次有实质内容的交流,这会让他们更快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