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的时候,德子15岁。母亲是绝症,从发现到死亡仅仅1个月的时间。那一个月里,母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拉着德子的手,痴痴地看着,眼泪水样地向外涌,却不知道该嘱托些什么。去世的前三天,母亲坚决要求出院回家,她说要给德子做最后一顿饭。
最后一顿饭是母亲用尽全身的气力才做好的,是一碗饺子。德子望着热腾腾的饺子,疑惑不解:母亲病糊涂了?我是不吃饺子的啊?
德子和父亲都不吃饺子。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们一吃饺子就反胃,从德子记事起,他们家就没有吃过饺子,就连春节的年夜饭也不包饺子。德子怎么也没想到,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尽全力给他做的最后一顿饭竟然是饺子。
母亲看着发愣的德子,气喘吁吁地说:“德子,你不知道,我从小最喜欢吃的就是饺子。现在我什么也吃不下去了,我希望你替妈妈吃下这一碗饺子。记住,恶心也要咽下去,不许吐,我为你15年没吃一次饺子,你就为我吃这一次饺子吧!”
母亲一口气说完这些话,仰身躺倒在床上,喘个不停,眼神却黏在德子身上,满脸的泪水,满眼的祈求。
德子流着泪,大口大口地吞咽着饺子,任凭胃里翻江倒海他都努力压制着不让自己吐出来。饺子吃完了,德子放下碗,母亲带着泪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在母亲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德子都觉得自己总算是为母亲做了一件事情,在母亲在临走的时候尽了一次孝道:为母亲吃了一次饺子。
母亲去世半年后,父亲再婚。后母比父亲小了几岁,带了一个比德子小的女孩,叫小敏。
小敏很喜欢吃饺子,从此以后,饺子成了德子家的家常便饭。
后母第一次做饺子的时候,德子没有端碗,只是望着父亲。父亲就对后母说:“德子从小就不吃饺子!”,后母不抬头,也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地向自己的女儿碗里拨饺子。
德子起身回屋,蒙着被子哭泣,想母亲。父亲也没有吃饭,坐在德子的床头吸烟,烟头横七竖八地堆满烟灰缸,却没有话。
后母第二次做饺子的时候,德子还是不吃,眼睛仍是望着父亲,父亲对后母说:“我不是说过德子不吃饺子吗?”,后母依然没有抬头,边向女儿碗里拨饺子,边平静地回了一句:“小敏最爱吃饺子”。
德子默默流泪。父亲与后母吵了一架,父亲摔了一个碗,后母掀了饭桌,饺子滚了满地,小敏尖锐的哭声盖过了德子的轻声哭泣。那次打架的结果是后母回了娘家,父亲“三顾茅庐”才把后母请回来。德子发现,父亲的腰没有原来挺拔了。
后母第三次做饺子的时候,德子不端碗,仍然看父亲。父亲端起一碗饺子递给儿子,眼睛里满是恳求。
德子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母亲的孩子更知道父亲的可贵,他在父亲无声的哀求中接过了饭碗,流着泪吃下了第一个饺子,在反胃的时候她想起了母亲临终逼自己吃饺子的情景,便咬牙咽了下去。
那一次,他咬牙吃了半碗饺子,竟然发现后母包的饺子比母亲那次的饺子滋味要好得多,他忽然想到,母亲包得那次饺子一定少放了某种重要的佐料。
从那以后,德子不再拒绝饺子,后母对自己的种种不公,他也能不动声色地默默承受。转瞬之间,儿子成熟了。成熟了的德子在岁月的打磨中逐渐领悟到了母亲临终前给自己吃那碗饺子的意味深长:世界上能够无条件容忍孩子毛病的只有自己的母亲,没有了母亲的孩子必须首先学会吞咽痛苦!
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倾尽心血用一碗饺子完成了对儿子的一次教育。那碗用眼泪和面,用爱心做馅的饺子让儿子一辈子都受用无穷!
(责任编辑徐曦xuxi1133@sohu.com)